BIM技术的未来之路:需要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支持!

2019年6月24日土木知识 BIM知识357阅读模式

►导读,

对浙江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服务中心主任、杭州市外国专家局A类高端人才、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沈江鸿先生的第一期采访“没有合理的评估体系,就没有BIM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关注。为此,我们对沈先生进行了第二次独家访谈,挖出了更多的“重磅”信息。其中,BIM这样的工程数字化技术可以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最终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说出了大家共同努力的情怀和愿景。

第二期BIM评估体系 –沈江鸿先生采访

知士建工老赵:沈老师,上次和您聊的话题得到很多行业同仁的赞同,同时也有很多朋友在后台和我在交流,针对国内BIM发展缓慢的情况如何进行破局?今天有幸再次邀请沈老师做客知士建工,就“国内BIM发展缓慢,原因之一是缺乏健康的BIM产业生态环境”,请您谈一下观点。

沈江鸿:关于上一期的访谈内容,能引起社会的这么高度关注,已经出乎我的意料,同时也感谢广大行业参与者进行积极参与讨论。我们提出“没有合理的评估体系,就没有BIM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科学研究论断。在这里,“合理的评估体系”,指的就是“BIM产业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现在我们应广大高度关注BIM的社会各界人士做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中国的考试文化和证书文化深入人心。但是,大家对证书真是“又爱、又恨、又无奈”,很多考出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好的工作,考证以前认知的“考出证书我就可以获得高工资、好待遇”丰满梦想,被考证以后遇到的残酷“骨感现实”打击的心灰意冷;持证的人员无法顶起大梁、挑起重任,而企业可以委以重任的团队骨干,却由于多重原因考不出证书、因而也愤愤不平;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证书所考的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对此问题,我国社会在很多方面仍需加强持续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人力资源的培育和管理总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可以说并没有取得“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突破。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范柏乃教授曾有一个研究报告,说我们国家的各类“人才计划”,名称过多过滥,效果不好,建议清理和整顿,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且有关部门正在认真落实相关改进工作指示。

我们指出,通过学习和考试发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走三步退两步”现象,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能力管理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各类通过考试发出的证书,其实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结论。所以,动态的评估体系,应该成为今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

这是一个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从业人员、企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大专院校需要首先改变“心智模式”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认同。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问题,比不认知还糟糕。社会科学领域里面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国家的学术界投入大量的脑力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强烈呼吁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能有本质性的改变。

在这里,我们绝对不是说现有的考试发证管理不好,相反, 我们强调,对关系到社会安全的重要资格证书如“结构工程师”、“消防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无论怎么严格认真地进行管理都不过分。但是,需要对他们的工作和能力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需要尽快提上日常。

我们发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只生不养”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处于拨乱反正时,就有大学领导抱怨,“评教授职称以前,老师找领导,评上职称以后,领导找教授。”因为评上职称以后,就是终生荣誉,可以任性不再听话,去做该做的本职工作。很多机关单位领导工作很努力,出台各种各样的发展引导公共政策、指导意见。但是最后发现根本没有人执行,对执行效果更没有人评估。

所以, 我们说,到目前为止,虽然2015年6月就有国家住建部出台“关于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几年时间过去了,BIM还是那一串高高在上的“酸葡萄”。还没有为我们的工程建设事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作出应该有的贡献。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尽快改变。

知士建工老赵沈老师说的很风趣、切中要害,我们完全赞同,那您对现有的BIM考试和培训有什么观点和建议?

沈江鸿:首先我们要对现有的几个BIM培训和证书考试体系的设计者和践行者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已经在BIM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向中国图学会等单位学习。但是,我也希望他们能认知到自己的思维和体系设计方面的缺陷。我们的观察和判断认为,以国内市场现有的BIM技能等级考试认证推动大规模适宜人才培养是很难的,因为当前认证考核内容有很多都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不仅如此,甚至有些仅仅覆盖了设计院的应用场景,并没有发展和跟上BIM技术应用核心价值与模式,也即“建模型、做应用、管理收益”,也没有解决BIM应用多场景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BIM作为颠覆性技术,需要同步地、协调地配套颠覆性的管理流程,和颠覆性(破坏性)的组织变革,才能真正达到价值倍增的效果。

所以,我们提出的理论路径逻辑是: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大动力是数字经济产业,而以BIM为抓手的“工程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议现有的BIM考试和培训机构,要“跳出BIM”思维,从更重要的“工程数字化”的战略高度,以支持“数字经济”赋能国家创新发展的视域,来共同面对未来。

知士建工老赵:您刚才提出来的工程数字化对于很多人还是比较陌生的,请沈老师继续给我们说说“工程数字化”在您的眼里应该是怎么样的明天?有没有和政府领导建议过工程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思路?

沈江鸿:我们已经向我国几个省市政府领导发出“关于选择试点省份开展工程数字化大省建设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倡议书”,事实证明,我们的倡议书获得了所有省市领导的积极响应,可以说没有耽搁任何时间,我们就接到了这些省市住建厅、发改委、工务局领导的电话和书面文件。他们对我们的倡议书表示“高度重视”,希望我们尽快和他们就如何启动倡议书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细致的沟通。

对于这里我们提出的工程数字化,以后有机会我可以专门来谈,今天先简短的说一下,工程数字化,就是依托包括BIM在内的包括GIS、装配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几乎所有现在迅猛发展的新技术知识体系,对工程建设逐步进行标准化、数据化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我也借今天的这个机会和广大的行业参与者报告个好消息,BIM的春天真的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拥抱。在我的眼里,工程数字化涉及住建部、交通部、水利部、海洋局、电力局等等所有和工程相关的领域,“工程数字化”可以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提供数据源。是一座庞大的金矿,里面有多少金子,我们还无法预测。

只要把“工程数字化”领域的难题攻破了,我们中国人民就可以高昂起我们珍贵的头颅,享受尊严的高质量生活。因为只有把工程数字化工作做好,我们才能摆脱工程建设领域人人都累的七荤八素、工作有时候还是乱七八糟”的被动局面。而高达总投资20%的无效劳动,就会变成我们的新财富资源,可以最终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说出了大家共同努力的情怀和愿景。

知士建工老赵:谢谢沈老师,我们被您所推动的事业深深吸引,我相信广大的网友也期待工程数字化尽快在国内推展起来,同时也希望BIM评估体系能够加速国内BIM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沈江鸿:也谢谢您,谢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希望能有机会和大家做更多的交流,更希望能和大家就“工程数字化”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点实事。

  • 加群专用
  • 加入专属土木工程群
  • weinxin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每天分享工程资料
  • weinxin
  • 1、爱上土木网为资源共享网站,大部分资源均可在线免费获取,少数资源可通过VIP会员方式获取权限。
    2、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请联系QQ/微信:9-5-7-0-3-2-9-6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4、百度网盘分享内容难免有被取消情况发生,注册会员后由专人拉入百度网盘共享群文件分享整站资料。
  • 5、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BIM技术的未来之路:需要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