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对于我们搞BIM的人来说,昨晚一位从事多年的BIM工程师很激动的跟我说。
从这份通知可以看得出,从事建筑物及构筑物结构设计、幕墙设计、BIM设计的本市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评高级职称。
作为一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BIM技术怎么才能更好的落地?针对这个问题,身处一线BIM技术应用现场,我们还是有话说的。
仅以软件行业的观点,目前来看建筑行业共识:BIM能给行业带来价值,就是BIM工具不给力,不能帮行业完成这项工作:
1、国家赶紧出台强制各阶段BIM提交数据格式标准,保证各阶段交互的可操作性。一旦国家发布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才有可能会强制实施BIM。
2、成立第三方BIM数据格式标准标准委员会定期更新标准,国家以提交了符合该标准规定的数据格式文件来认定使用BIM技术,而不是使用了某个软件,提交了渲染视频。
3、各位买软件的老板,以后签软件合同就要求他必须提供该种格式提交功能并且要每年有更新才给版本维护费,把这些软件商往BIM这条道上引。
可以解决目前BIM各阶段软件信息流通不起来的问题,引导软件商的研发方向,也能吸引更多的软件开发商进入这个行业,只有引入竞争才能使BIM工具更好用,更接地气。
还有一点我觉得,在设计阶段,首先要提高BIM设计的效率。全专业BIM翻模,翻到和图纸一样,估计占设计费的30%左右。
采用BIM设计,需要1.5倍的工作量甚至2~3倍。怎么推?即使给设计院额外的BIM设计的钱,设计院恐怕还是愿意用翻模的方式来应付;即使给设计师额外的BIM设计费,设计师也愿意用更方便的翻模方式来应对。(除非业主价格给的足够高,且确实要随时BIM来协同设计,没法以翻模的方式作弊)
可以看出,不管国家如何推、领导如何重视、BIM方式如何先进,在我们国家要推行下去,BIM正向设计的效率一定要达到高于翻模的方式才行,一定要接近于二维cad设计效率甚至超过二维cad效率才行。
BIM落地,近期内只是想想而已。BIM技术没有让建筑业节省出成本获得巨大盈利之前,一切都是空谈。
BIM技术不是代替现有的设计模式、运营模式,而是有效补充和革新,在想象BIM在建筑业摧枯拉朽、洗旧涤新之前,先上各知名政府建管部门网站上传下BIM文件,看看如何处理的。
BIM技术服务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理念,BIM技术的核心在于以模型为载体,在工程不同阶段和参与方之间共享和传递信息。BIM是信息模型,那么,讨论了“模型”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与模型关联的“信息”吧。
或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各类场合看到的道路工程BIM应用案例,大家都在展示工程项目三维场景、都在宣讲碰撞检查、都在展望BIM的愿景.....极少有项目提到“模型信息”,信息从哪里来?是怎么关联的呢?
毫无疑问,通过手工“翻模”或者采用参数化工具半自动“翻模”时,模型的信息是不能自动添加并与BIM模型关联的,只能通过手工遍历所有模型和部件,一个个、一件件、一条条地去编辑、添加,手工编辑添加模型与模型、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拓扑关系等。试想,一条50公里的公路项目,各类、各专业模型和部件上千万个,手工添加属性和信息的工作量绝对算是海量的了!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BIM自动建模和属性信息关联,是BIM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的另一个关键技术瓶颈。今天,极少有人谈到“模型信息”,其原因也是明摆着的——在“翻模”的总体思路下,是无法真正解决模型自动创建、模型BIM编码和模型属性等的自动关联!
最后,其结果却应了一句话:“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尽管当前BIM示范项目似乎很成功,尽管各类BIM大赛、推广活动满天飞,但到了落地的时候,却似乎比登天还难啦!为什么多数BIM成功案例,最终设计是采用纬地道路CAD系列软件完成专业设计任务,再由BIM中心“翻模”展示效果的“两张皮”的情况呢?
- 加群专用
- 加入专属土木工程群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每天分享工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