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一直面临着如何面对“他者”遗存问题,猎奇、转化为自己的财富,陈列矮化以抬高自己或身份区别,摧毁,是相当长时期内的处置方式。18世纪以来发展出了一种以尊重、认同为特征的遗产化方式。但人类历史的错综复杂,使遗产化面临着文化差异、意识形态、情感等方面的阻隔,特别是“二战”以后,殖民者留下的建筑遗存如何遗产化,成为各国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遗产化本质上是一个认同过程,它包括个人、家庭(家族)、群体(族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知识、情感、记忆的内化过程,也包括当代政府等公权组织的“制造”“生产”遗产过程。前者形成一种“私义”上的遗产,后者则往往是(不总是)将“秋义”遗产公共资源化,转化为“公义”遗产。两个过程在对客观对象的认同上统一起来,这种认同既有对客体对象的科学、艺术、历史等内在属性的承认、认可、赞同,也有对其情感、经济、区隔等附加价值的钟情和利用。
本书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研究近代外国人在华建筑遗存如何遗产化问题的,即其怎样由外国建筑文化、外国人的建筑转变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的遗产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本人的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是崔大庸教授。该论文于2012年11月开题,2015年5月如期完成。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建议尽快出版,本人也有这个迫切愿望,于是有了现在这本书。
本书进行的主要是一项历史研究,并将这个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1949年以前、1949年到1970年代末和1970年代末以后,重点是最后一个阶段,遗产化的实质进行并取得显著进展也是在这个时期。主体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
更多内容请下载本书参考。
- 加群专用
- 加入专属土木工程群
-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每天分享工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