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打工人来说,职称直接影响薪资待遇、岗位级别、专家入库,甚至会影响退休后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所以说,职称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越早评到更高级别的职称,则更早享受其收益。
结合社会职业分工,职称共包含工程、农业、教育、新闻等27个系列,每个系列职称的申报评选部门不同,评选标准也会千差万别。就拿工程行业来说,就包含住建、交通、工信等多个申报渠道。一般来说,为了提高成功率,优先选择评选容易、有人脉的部门申报。
每个系列又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级,高级又分正、副两种,有些行业初级也会细分。比如工程行业技术人员职称分为正高、副高、工程师、助工、技术员。
目前各地各领域的职称评审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综合评审,这是一种传统、应用面最广的方式,需要结合人才的业绩、论文、专利、获奖、学历等多方面进行评审打分。其中比较难的就是论文和专利,而这也直接催生了一条产业链,有很多期刊的论文就是专门用来评职称用。
第二种:以考代评,这是这几年多地逐渐兴起的方式,呼声很高。本质就是像注册考试一样进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就可以获得职称。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公平,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
第三种:考评结合,兼具以上两种方式的特点,既要考试,也要评审,两者都通过才能获得职称。
职称一直受到诟病,就是评审的环节不透明,受人的影响比较大。一方面,很多老实工作的基层职工,不善于人情世故,甚至很多年都无法获得申报的资格。另一方面,评审专家的权力大,哪些人能通过他们说了算,如果能感动专家,职称评审就好办了。
不过,有些地方开始逐渐探索职称评审的第四种方式,那就是:按照工龄评定职称。
比如在吉林省,如果人才从事一线的专业技术工作满30年,而且聘任中级职称满10年的,就可以直接认定为高级职称。由于职称都是要通过企业去申报,而有些领域的高级职称申报是有有固定名额的,很多老实人工作30年都上不了申报的名单。所以这次改革,满30年的职工认定高级不会占用企业高级职称的申报名额,而且仅限一线工作人员。
也就是说,只要满足固定的年限规定,就可以直接按照工龄评定职称了。原来的论文、答辩、奖项或者考试,现在统统不需要了。只需要提供工龄的证明材料,就能评上高级职称!
类似的政策还有江苏、山东、黑龙江、湖北等地也都在试行。
这种职称评审的新政策,打破了传统职称评审的框架,使得那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基层员工,有希望评上高级职称。让职称评审更加公平,也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不过,该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要求的年限是30年(有些地方是20年),其实也接近退休,这时候评选高级职称,除了利于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对于工作阶段带来的正面效应有限。
其次,目前针对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体制内人才,其他行业沾不到光。
- 加群专用
- 加入专属土木工程群
-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每天分享工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