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庭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池园经济地埂经济
[摘 要]四川平昌县针对庭园周围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的实际,开展以治水改土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建设高效基本农田,发展池园经济、地更经济探索出一条水土保持新路。治理区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生活环境、产业结构、农村两个文明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截至1999年,全县已有15%的贫困户靠庭园水土保持提前脱贫,全县财政收入的30%来自庭园水土保持经经济。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B [文章编号]1000-0941(2000)12-0018-02
平昌县地处四川盆地燕北部大巴山南麓,属嘉陵江支流渠江水系,总面积2229km2,水土流失面积1500km2。平昌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0%,是全省贫困县之一。境内98%以上属山区丘陵地貌,山高坡陡,地形破碎,起伏大,切割深,沟谷纵横。调查发现,在农民的庭园周围存在着大量荒芜的零块碎地、空闲地,水系紊乱,道路不畅环境恶劣,而且农民大都背山而居,一遇暴雨,极易发生滑坡、坍塌,并造成屋毁人亡的悲剧。近年来,我县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对山坡、坡耕地、沟谷进行治理的做法,立足实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庭园治理、脏乱差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双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成功地探索出庭园水土保持这一山区水土保持的新路子,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水土保持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1 庭园水土保的内涵
一是实施“四改三建”。即改水(理顺水系)、改土、改路、改(节能)灶,建池、建园、建家,并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目标和要求,如改土要求多台、矮坎、平整、牢固。
二是发展池园经济。配套建好微水池,以池园为载体,池里养鱼是,池边栽花果,并分户落实经济效益好、当年能见效的开发项目,突出发展小果园、小药园、小花园、小苗圃等种植业,稳步发展家畜、家禽、鱼虾等养殖业,积极发展米面油等加工业,走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路子,实现饮水、灌溉、养殖、消防、美化“五位一体”既解决人畜“保命水”、农作物“保苗水”,又促进种养加运业,发展“生财水”,形成独具特色的池园经济。
三是发展地埂经济。加宽加固地埂,栽植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俱佳的植物,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城郊旅游打下基础。主要在地埂上栽种桃李、枇杷等果树埂边栽植金银花、黄花、菊花、花椒、药材等经济作物,树下栽瓜菜,黄豆等农作物,形成四季有花果的立体开发式地埂经济。
四是建设高效基本农田。将庭园周边零乱荒芜的地块改成规范成片的多台矮坎梯台地,平整增厚土层,加强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建设少而精的基本农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
五是修建文明路。因地因户制宜,修建石板路、碎石路、水泥路,地块相连,院户相通。
2 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凡开展庭园水保的地方,治理程度都达到了100%,彻底消灭了坡耕地,消除了荒山秃岭,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综合措施齐全,水系规范畅通,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防护体系,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山绿水清、鸟语花香的良性生态环境。
二是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变。治理区推行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并全面配套建设坡面水系工程,初步形成了农田灌溉渠系化,低丘田地梯田化,科学耕作田园化。“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人均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达0.05~0.07hm2,人均有效蓄水量达到250m3以上,普遍实现旱涝保收。如曾是“山高坡陡石头多,漏水跑肥土瘠薄,一年四季都上坡,秋天粮食不满箩”的硝洞沟小流域经治理后,年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50kg提高到600kg,年人均纯收入由300元增加到1800元,现已是层层梯田绕山转,条条地埂果成行,一年四季产水果,旱涝灾害不用愁。
三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于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庭园脏乱差、建设文明新村有机结合,农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花桥沟小流域内,山顶青松翠柏,山坡梯田缠腰,沟壑林草郁闭,地埂果药成行,庭园花果围绕,水池饲养鱼虾,机耕道达村社,文明路连院户,排灌渠通四方,光缆电视、程控电话到农家,家家白粉墙,户户自来水,成为首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四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治理区推行农林复合经营体系,利用地埂、庭园大力发展名、特、奇、优、新水果和药材、花木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埂经济、池园经济、庭园经济已成为当地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截至1999年,全县有15%的贫困户依靠庭园水土保持提前脱贫,财政收入的30%以上来自庭园水保经济,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41元。
五是两个文明发生了巨变。仓廪实而知礼节。治理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贫困落后而引发的不安定困素较多,治理后农民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两个文明也随之出现了大改观。治理区遵纪守法的村民、治穷致富的能人、计划生育的标兵、爱国建家的模范越来越多,而违法乱纪、上访扯皮、损人利已的事越来越少。
3 主要做法
3.1 在规划上严把三个原则
(1)科学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庭园水土保持的前提和基础,我县从水电、农业、林业和畜牧等部门抽调技术人员成立专业规划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2)因户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不搞一刀切。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实效优化措施,不好高骛远,不搞形式主义,不劳民伤财。
(3)综合治理。庭园水保实质上是以治水改土为核心的山、水、田、林、路、园、房屋、环境的综合治理,因此规划中要把庭园水保与改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财源、扶贫攻坚、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全面规划,综合实施。
3.2 在内容上坚持四个结合
(1)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原则,立足现实,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品种结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名优水果、药材、花卉、苗木、反季节蔬菜,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坚持种养结合,长短互补,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2)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相结合,通过改土、治水、建池、建园、建家,实现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从而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农业后劲改善居住环境。
(3)与扶贫攻坚相结合。通过治理水土流失,着力扶持贫困户、特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培植致富增收支柱产业,搞好技术培训,成立种养加协会,提供各种信息,开展全方信服务,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越温脱贫,致富奔小康。
(4)与建设文明新村相结合。在抓庭园水保的同时,因地制宜推进文明新村建设,引导农民以改土治水为基础,以庭园为依托,把庭园水保当“家业”来建,当“产业”来办,当“企业”来管,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
3.3 目标上把握三种类型
(1)越温型。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基础,修梯田、兴水利、广栽树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池园经济增强造血功能,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使所有农户用上卫生水,8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户均掌握2~3门实用技术,人均有0.067hm2高产稳产田和0.033hm2“生财”地,年人均占有粮食500kg以上。
(2)脱贫型。以经果林、池园经济地埂经济为主攻方向,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除达到脱贫基本标准外,彻底消灭荒山荒坡,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每户培植2~3个稳定的致富项目,户户通电,建成入户文明路,有条件的地方建好沼气池,年人均池园、地埂经济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3)小康型。彻底消灭坡耕地,实现科技田园化,灌溉水系化,旅游产业化,村社通公路,户通文明路,村通电话和闭路电视,各种措施配套,种养加运结合,人均池园、地埂经济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改善办学和医疗条件,有健康文明的文化体育场所。
3.4 实施上处理好三个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面上治理不放松,样板工程重点攻,抓点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抓在点上,盯在面上,每年新抓一批,巩固一批,带动一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2)形象与效益的关系。既牢固树立形象意识,又注重得体实在,杜绝形式主义、花架子、烂摊子、劳民伤财现象的发生。
(3)投入与负担的关系。在投入机制上,坚持农民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用于改土及水系、道路建设等),在农民自愿投入的基础上,配套进行改厨、打井、改厕、美化房屋等,将水保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捆绑使用,提高投资使用效果。
3.5 管理上确保二个落实
(1)服务落实。切实为农户搞好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办好实用技术培训班,印发各种技术手册,各村成立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协会,互相帮助,互通信息,共同发展。
(2)制度、奖惩落实。建立管护制度,制订乡规民约,填发管护手册,一户一册,一园一卡,落实到户,责任到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 加群专用
- 加入专属土木工程群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每天分享工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