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其产生发展与地质、地貌、气象、水文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苗山地区是广西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其独特的不良地质条件和暴雨条件、人类活动是泥石流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泥石流要结合生态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洪水预警预报、改变群众的生活居住习惯等措施。为此,提出了恢复生态环境,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8条建议。
关键字:泥石流 防治 建议
大苗山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境内苗族同胞集居的山区专称,属于九万大山脉系。大苗山地区是广西三大暴雨中心之一,且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到汛期,塌方和滑坡随处可见,泥石流越来越频繁,已危及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泥石流成因
1.不良地质条件
强烈的地质运动使大苗山产生了四条接近平行断裂带,把整个大苗山分成五大块,造成了整个大苗山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悬崖峭壁遍布的地形。又经过长期风化,地壳表层已经非常松动,稍有外动力作用就可产生滑坡、山崩和断崖。整个大苗山属于不良地质区域,是泥石流易发区。
2.暴雨条件
大苗山区是桂北著名的暴雨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频繁发生,且来势迅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与暴雨相对应,大苗山区每年比较明显的洪水过程一般为10~15次,年最高水位多发生在6月,洪水陡涨陡落,一次洪水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洪峰滞留时间大多数仅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大苗山的不良地质条件使泥石流的形成和产生还有其不同的特点,主要是在暴雨的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山崩、断崖等现象,这些现象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大片山林被垦伐,使地质条件原本就很脆弱的大苗山更是雪上加霜,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大苗山是广西著名的林业产地,经过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两个砍伐高峰期全大苗山1500m高程以下的原始森林已不复存在,1500m以上的原始森林也大多被大片的人工经济林所取代。在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方面,人工经济林显然无法与天然森林相比。
另外,大苗山区的公路建设,特别是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为发展当地经济和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有些公路极为简易,基本没有做任何生态防护措施,使本来就支离破碎的大苗山表层土地失去了原有的支撑,只要稍有大雨或暴雨,就造成大面积的滑坡和塌方,毁坏了许多田地和林地。
大苗山区泥石流频发是不良地质条件、暴雨洪水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良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育形成的基础,暴雨洪水是大苗山泥石流产生的主要动力,人类活动则是一种重要的诱因。
二、大苗山泥石流防治
大苗山泥石流防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纯泥石流防治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地质、地貌、水文以及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采取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1.结合生态工程进行治理
大苗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目前生态环境尚好,森林覆盖率(含人工林)高。只要稍加改造,建设一定的基础设施,就可成为旅游避暑的好去处。根据融水苗族自治县林业部门的初步规划,全县将被分作五个区,其中四个区基本在大苗山里。
(1)东北部林业生态经济区
东北部是低山丘陵河谷,地势比较开阔,高度一般在1000m以下。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光热条件较好。多年平均气温在18°C左右,平均降雨量为1900mm,具备了各种经济林木生长条件。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很适合林业经济发展。
(2)西部九万山水源涵养区
九万山自然条件优越,区内大多数为中低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年平均气温为15°C,各种生物资源仅次于西双版纳。境内河网密度大,贝江就发源于该区,是泥石流灾害较严重的地区,因此是重点保护的水源林区。
(3)元宝山生态保护区
元宝山周围以中山地貌为主,最高峰为元宝山,高度2081m,14条河流均发源于此山周围。雨量充沛,年最大降雨量为4900mm(再老雨量站实测值)。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2500mm,是桂北著名的暴雨中心区。元宝山地区也是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应重点进行治理保护。大苗山现存少量的原始森林就在元宝山,1994年林业部正式批准同意建立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
(4)贝江河两岸山地林业生态经济区
规划区位于贝江中下游两岸,高度多在500m以下,气候温和潮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泥石流灾害相对较小,非常适合经济林的发展,特别是毛竹的生长。
(5)东南部丘陵、盆地林业生态经济区
东南部生态经济区属峰林谷地、丘陵地区,地势平缓,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6°C,降雨量1800mm,是融水县较为富庶的地区,无泥石流灾害。
2.结合水土保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我国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使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对现有国土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根据大苗山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其发源区都是在有毁林、采石、采矿、开路、耕种等人类活动集中的区域,森林植被破坏和不当的人为活动是崩塌、滑坡等泥石流产生的直接诱因。应加强森林植被管理,对大于25°山坡地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同时还要采用一些相应的工程措施,稳固滑坡、崩塌体以及沟道护堤、拦渣坝等,以此降低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减小泥石流流体密度,调节泥石流下泄峰量和固体物质总量,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3.结合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进行大苗山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
大苗山的不良地质、地貌和暴雨洪水是泥石流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因此在摸清泥石流多发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山崩、滑坡的裂缝、塌方等前提下,采用现有的气象系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及时对3h、24h、3d的暴雨实施重点监控,根据历史暴雨洪水发生的时空分布,及时向泥石流多发区作出预警预报,使当地群众能有足够的时间撤出危险区。这就要求有可靠的通信设备,有效的值班制度,系统的组织措施,完善的指挥机构。
4.努力改变旧的生活居住习惯
根据大苗山的地质地貌,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如规划局、城乡建设委员会、国土资源局等,要科学规划泥石流多发区的民居建设,引导当地居民尽可能改变旧的生活居住习惯科学选择宅基地,以避开泥石流的危害。
三、结论与建议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大苗山成为桂中北地区著名的暴雨区,自古以来,屡屡遭受暴雨洪水袭击,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频繁,大苗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大量农田变成荒废的河滩地,使原来可耕地就不多的大苗山,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这样就迫使农民向坡地要粮食,进一步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泥石流产生的可能性加大,形成恶性循环。加之人工森林分布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元宝山、摩天岭、青林山等海拔高的区域,原始植被破坏,使这些区域的泥石流尤为严重。因此我们建议:
①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②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尽可能少地向森林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
③ 严格按照县政府制定的林业生态经济区规划,恢复大苗山生态环境。
④ 按轻重缓急,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⑤ 以垦荒滩为主扩大农耕面积,严禁在25°以上山坡上开荒种植农作物。
⑥ 重要地带要无限期地封山育林,一般地带要严格按科学控制采伐。
⑦ 改良调整人工林的品种结构,可采用间植或套植的办法,以提高人工林对水的涵养能力。
⑧ 加大对大苗山基础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水利设施兴建,矿山的开采都应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
参考文献:
1 崔之久等著.泥石流沉积与环境.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 王继康,黄荣鉴,丁秀燕.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3 陈希廉.地质学.北京:冶金出版社,1979.7.
4 沉积环境和相.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7.
5 融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融水苗族自治县志.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5.
- 加群专用
- 加入专属土木工程群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每天分享工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