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介绍了2002年中国气候变化情况,分析介绍了中国近20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关键字:中国 气候变化 特点
2002年中国异常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季出现了近几十年仅次于1999年的第二个暖冬,特别是2月,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6℃以上;春季降水偏少,而气温依然持续偏高,所以,沙尘暴活动强度大;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梅雨期出现了三段暴雨集中期。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南部持续多雨,珠江流域的上游(西江)以及云贵高原持续多雨。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多雨,华北特别是黄河流域出现持续了四年的干旱,东北地区也是少雨年。沿海台风活跃,6-8月有14次台风影响中国、日本及韩国。
2002年冬季,亚洲中高纬度地区平直强西风环流占优势,冬季风环流较弱,寒潮活动较少,这是造成我国气温普遍偏高的直接原因。2002年夏季,孟加拉湾与南海夏季风偏强,而东亚夏季风偏弱,梅雨锋比较活跃,造成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较长,使得长江流域发生中等程度的洪涝。同时,由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流比较活跃,沿海台风活动较多。日本西部和韩国夏季也由于梅雨锋活跃以及多次台风入侵,出现洪涝。相反印度夏季风不活跃,印度次大陆出现干旱现象,特别是7月,降水是30年来的最小值。而印度的季风槽停留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加之受向东传播的青藏高原涡动系统的影响,造成了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南部持续多雨,珠江流域的上游(西江)以及云贵高原持续多雨。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就整个夏季平均而言,2002年夏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平均高度场呈EU型遥相关波列分布,即黑海到里海之间为高压脊,咸海到巴尔喀什湖之间为低压槽,贝加尔湖附近为浅脊,亚洲大陆东海岸为低槽,且正负高度距平区表现有很大的稳定性。新疆位于槽前,而华北和东北地区受暖性高压脊控制,2002年华北干旱和新疆降水偏多主要是准定常行星波(EU遥相关)强迫的结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29日至8月3日,北京的高温闷热天气是历史上所罕见的。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到东经120度,华北地区位于副高边缘。这次高温与北京一般的高温酷暑天气不同,不仅气温较高,大气相对湿度还很大,体感温度可增加5℃以上。
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最近二十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是:除西南地区外,全国增暖现象显著,冬季强寒潮次数减少,而夏季东北低温冷害基本不出现,盛夏高温酷暑天气从长江流域北移。长江流域90年代降水普遍偏多,中等程度以上洪涝年出现6次(1991年,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2年)。大致在1980年前后,华北地区明显经历了前湿后干的年代际变化,黄河断流,汛期无汛。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夏季降水增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暖干转变成暖湿表现明显,降水和径流在增加,冰川消融扩大,湖泊水位有所升高,植被有所改善,以及大风和沙尘暴日数减少,同时,近十几年来,印度夏季降水有减少的趋势。
我国大部地区暖冬现象日益加剧和华北地区连年干旱,使得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由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变化诸如沙尘暴灾害天气近年的频发也已见端倪。我国北方地区夏季的酷热少雨天气已经给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黄河、东北的松花江出现断流,黄河中下游、特别是京津地区用水紧张,使得决策部门也决定启动南水北调等多项大型引水工程。应该加速南水北调东线和西线工程,以缓解缺水问题。而三峡水库建成后,类似近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可避免或减轻。
对比近20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出,2002年6-8月夏季降水的分布代表了80年代以来中国夏季降水的典型气候态。在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上,根据北极涛动指数以及大气所李建平研究员的环状涛动指数年际变化的曲线也表现出在80年代以后欧亚上空冬季平直强西风环流盛行,与我国北方近十几年冬季气温持续偏高对应。印度夏季风降水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都有20-30年周期,而华北夏季降水从70年代中后期处于降水负距平阶段。据此推测,现阶段华北地区仍处于年代际少雨的时期。在旱涝的年际波动下,湿润年降水不会太多,而干旱年干旱强度会更强。这种情况一种看法是可能持续到2010年左右,另一种是可能一直持续到2050年前后。关于80年代的这次气候跃变会持续多久,以及这次跃变是否是全球变暖所引起的,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加群专用
- 加入专属土木工程群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每天分享工程资料